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模式研究

时间:2020-07-20 21:21:33   来源:学术100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8)4-10-4

  DOI: 10.19345/j .cxkj .16 71-003 7.2018.04.002

  Study on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Model of Herian Province's Tradi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Arts and Crafts

  Jia Zhiyuan, Zhang Rui, Niu Jiajia

  (Henan Joumal ofl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3)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arts and crafts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brand of a place, and the ultimate manifestation of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of a country and nation. Through field research 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in Henan Province, this paper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in the province faced problems,such as decentralized and small scale, serious shortage of development funds, and inability to adapt to modern industrial production. The main reason why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of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in Henan cannot be transformed is mainly due to factors such as low self-economic benefits, lack of social identity,and inadequate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 Therefore,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in Henan Province requires the inheritors to form a coalition, strengthen the promotion of new media,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set up a special support fund to guarantee the money for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ans and craf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古以来跟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现代化与工业化的推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日益消亡的局面,党中央国务院也出台了各种政策文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但是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它更多地是以散沙式的各自独立的传承人发展形态,其社会认可度高,但是产业化能力差,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1-2]。河南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格外丰富,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实现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转型是当今河南省文化发展的一大课题。

  1 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版图辽阔,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而且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且分布广泛。31。河南省现有省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第一批17项,第二批34项,第三批22项,第四批21项。具体明细如下:

  第一批:杜康酿酒工艺、镇平玉雕工艺、钧瓷烧制技艺、棠溪宝剑铸造工艺、汝瓷烧制技艺、唐三彩、汴绣工艺、太平车制作技艺、五里源松花蛋技艺、武陟油茶制作技艺、宝丰酒酿造工艺、茂家红酒酿制技艺、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北宋官瓷烧制技艺、长垣烹饪技艺、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

  第二批:柿树栽培柿饼制作技艺、麻纸制作技艺、葛记焖饼制作技艺、义兴牌匾制作技艺、秋油腐乳制作技艺、洧川豆腐制作技艺、朱仙镇五香豆腐干制作技艺、制鼓技艺、小街锅贴制作技艺、银条种植栽培及烹饪技艺、万古文盛馆羊肉卤制作技艺、郑家老粉坊粉皮制作技艺、柏山缸制作技艺、清化竹器制作技艺、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清化传统竹扇制作技艺、上庄姜种植与加工、黑陶制作技艺、怀府闹汤驴肉技艺、浑浆凉粉制作技艺、王五辈壮馍制作工艺、鄢陵古桩蜡梅盆景制作技艺、董村木杆秤制作技艺、长葛绒制作技艺、传统棚口扎制技艺、桐蛋制作技艺、宋河酒传统酿制技艺、毛笔制作技艺、芝麻种植及传统小磨香油制作技艺、地坑院营造技艺、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邓城叶氏猪蹄制作技艺、道口烧鸡制作技艺。

  第三批:阮制作技艺、笙制作技艺、中原棉纺织技艺、中原棉布印染技艺、中原养蚕织绸技艺、装裱修复技艺、金属捶锻工艺、合伯宝剑锻造技艺、青铜器制作技艺、金镶玉制作技艺、登封窑陶瓷烧制、布鞋手工制作技艺、浚县木旋玩具制作技艺、卢仝煎茶技艺、大周黄蜡制作技艺、醋酿造技艺、酱菜腌制技艺、酒酿造技艺、牛羊肉烹制技艺、荥阳霜糖制作技艺、大槽油制作技艺、中原烹饪技艺。

  第四批:蔡记蒸饺、荥阳河阴石榴栽培技艺、古琴斫制技艺、坠胡制作技艺、板胡制作技艺、高浮雕传拓技艺、传统香制作技艺、风筝制作技艺、花生糕制作技艺、金银器制作技艺、鲁山花瓷制作技艺、腐竹制作技艺、鹤壁窑古瓷烧制技艺、淀粉食品制作技艺、耗辣椒制作技艺、禽蛋加工技艺、档发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沈丘青三彩烧制技艺、巩县窑陶瓷烧制技艺、大刀面(齐氏大刀面)、古代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

  基于上述明细,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都没有延伸出相应的产业链,而产业链是提升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价值和社会认同的关键。从社会效益的意义来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产业链,更看重的是其带来的文化价值,丰富国人的文化生活,提升文化视野,而不是获取丰厚的资本利润。因此,让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产业链,不仅获得了生存发展的资本,更多的是获得了发展的社会基础,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文化认同的氛围。但是受制于各种条件,目前的发展距离理想中的情况还有较大的差距。

  1.1分散且规模小

  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散布于河南省的各个省市,分散经营,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统一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战线,这就导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社会分工细化链条无法形成。另外,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规模小,这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地依赖于师徒传递的方式,单线化进行流传。

  1.2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从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河南省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质性措施不多,特别是资金扶持力度不足,这样就使得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发展缺乏启动资金。在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都藏在保险箱,且规模小的先天不足的情形之下,若没有发展资金的先行扶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几乎难以实现,特别是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排斥社会资本注入来进行市场化运作。

  1.3传统技艺工序复杂,无法实现工业化生产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传承于农业社会,适用于小农家庭,但是在工业化的今天,这样的生产工序与方式难以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实现现代化转型就必须能够实现产业化、工业化生产,从而进行批量化、复制化生产。复杂的工序背后可能蕴含了极深的传统文化底蕴,但是这种低效率的生产方式不利于其现代化转型与发展b1。

  2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困境的原因

  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转型困境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其自身的先天不足,也有后天的发展乏力,这些都导致了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发展缓慢。

  2.1 自身原因:经济效益低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基础基本上已被摧毁,一大批传统技艺类基本上被机器工业化生产所取代。如何保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底蕴,同时又顺应工业化时代发展潮流,实现现代化转型是当今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重大课题。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工序都比较复杂,极其耗费人力资本,且经济效益转化率不高。经济效益转化率低就意味着市场竞争力不足,传统技艺的传承人需要承担亏损的成本,无法进一步扩大规模进行产业化生产,这样就导致一个恶性循环,使得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小规模家族式工坊的生产模式,无法适应工业化的发展,极可能在未来的一个时间段消亡。

  2.2社会原因:社会认同度低

  对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经济效益、政策保护外,社会大众对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公众的参与是保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下去的关键。然而笔者在实地走访调查中发现,900'/0的公众不了解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更不清楚目前处于什么样的发展境地。这一现象反映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宣传的缺失,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与现代化的科技产品相比,公众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领域基本不感兴趣。由此可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还是处于封闭状态,社会认同度低,缺乏市场基础,长此以往就会面临消失的风险。

  2.3政府原因:政府政策扶持不足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分支,但是对于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看,不管是国家文化部门还是地方文化部门,更多的是以“口号”保护为主,具体落地的实际措施不多且比较零散,难以形成政策合力,推动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甜。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很大的挖掘潜力。不管是对于国家或者地方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还是旅游资源的开发都有很大的正向作用,但是政府如何落地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是关键,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政策法规的保护,又给其发展提供政策动力。

  3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名片,特别对于河南省这种文化大省来说,如何保护与开发好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重中之重。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面临着三大困境,内外结合既是解决这三大困境也是其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关键。

  3.1促进民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救

  打铁还需自身硬。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转型需要传承人认识到政府扶持以及大众认可只是外因,唯有自身发挥聪明才智,摸索转型之路方叮更好实现自救。

  3.1.1组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盟。

  目前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处于分散化、“各自为政”的状态。这种小作坊式的状态极其不利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转型,而通过河南省内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愿组建联盟,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盟的构建,一方面实现传统技艺内部的交流与碰撞,文化的发展需要交流与碰撞;另一方面使得传统技艺的发展有一个中介桥梁,通过联盟实现专业市场化的操作,为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做铺垫,同时也可以给这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定的法律援助与保护。

  3.1.2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利权”的解冻。目前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更多的是基于师徒传递的形式。这些“专利权”不利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发展。对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利权”的解冻,一方面科技促进发展与弘扬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可以引入多方智力实现再创新再突破。当然,对于传承人,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

  3.2提升公众对于传统技艺的社会认同感

  社会公众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较强的认同感是其现代化转型的关键。目前社会公众对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宣传,增强社会认同。

  3.2.1 鼓励开展互联网新媒体宣传。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脱离现代化,使得社会公众缺乏渠道去深入了解。这就需要我们新时代的传承人拓宽网络化传播范围,通过应用现代传播工具和手段如: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工具,实现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与现代、古老与科技的结合,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3.2.2社会文化组织积极开展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各地的社会文化组织在政府的指导下组织各种社会活动,使得公众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使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走进中小学,培养和激发中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从而增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认同感。

  3.3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保护我们的历史。政府应当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3.3.1设立专门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日本《文化财保护法》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对其制定保护方案,同时国家财政给予其强力的支持。日本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值得我国借鉴,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立专门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

  3.3.2加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目前,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是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延续发展的,缺乏法律意义上的知识产权保护,国家应该对这一领域进行考察研究,设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后期的法律保障服务。 ’

  4结语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现代化转型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只有实现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保护与发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实现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才能最终实现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李任.贵州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与思考[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2):34-42.

  [3]朱淑珍,李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模式研究:以旅游商品为例[J].科技进变与对策,2014( 11):57-61.

  [4]徐辉鸿,郭富青,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法保护模式的构建[J].法学,2007(9):94-101.

  [5]刘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路径风险与优化对策[J].纳税,2017(19):189.

  [6]洪雅雯,蔡舒婷,韩盂琪.民间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究:传统技艺产业链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法制与社会,2018(10):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