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研究

时间:2020-07-20 20:34:12   来源:学术100
  肖子罡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高级中学广东佛山528211)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lG633.3 【文献标识码lA 【文章编号l2095-3089(2017)34-0043-02

  新课改之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逐渐被更人性化、更符合认知规律的浸润式教学所替代,反对要求学生“应该怎么做、应该学什么”,提倡通过师生间“教与学”的过程最终使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特别是能力。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如此。课程改革已经步入深层,教师如果仍然简单粗暴地要求学生:“你们要多读书,提高自己的人文底蕴”、“你们要学会自己学习、主动学习”、“你们要学会运用语文知识”……这些曾经在课堂上占据主流的教学方式,如今看来,显然是无效的,甚至有些可笑。

  那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或者能够通过什么途径来完成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呢?

  一、开门——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

  从综合素质到核心素养,表面看是从面到点、从宏观到精确的变化,其实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层次挖掘和提炼,绝对不是对前者的抛弃或者教育的“另觅新欢”。用天文学研究来打个比方,如果说传统的教育理念相当于纠结于对太阳系的研究.综合素质教育则是终于对准了宇宙发育的全局,而核心素养教育就是找到了宇宙爆炸之初的原点,也就是爆炸能量的本源。由此可知,核心素养是学生终生发展的源动能。

  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其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全面发展为核心,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包含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

  了解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再来看学科核心素养,就容易理解了。学科核心素养是某学科独特质地和价值在教育结果上的体现和落实。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具体体现在: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思维能力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对文化的传承与解读。可以看出,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维目标是相互印证的。教师抓住了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就等于抓住了学科教育的根。

  学科的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相通的,但绝不是相同的。每个学科有着其独立的核心,又最终归属于宏观的核,心.

  如,审美素养。对于数学学科是逻辑思维的构建所引起的过程美感;对于美术学科是视觉具象和色彩所引起的形式美感;对于音乐学科是节律与人情感碰撞所产生的情绪美感:而对于语文学科,则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些文本与个人情感产生共鸣所激发出来的喜、怒、哀、乐等共情美感。

  二、抓手——“以人为本”既是目标也是途径

  素养这两个字本身所指向的就是学生本身所具有的某种特质,那么,核心素养的教育活动不以学生为根本,而以教师或教材为主体,显然是教育的“隔靴搔痒”。无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还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其主体就是“学生”,是学生的“发展与提升”,是学生的“自主发展”,而不是教师。

  之所以说,“以人为本”既是目标也是途径,我是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的。第一,渗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的目标是学生的发展,即“以学生发展为本”;第二,渗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活动,其主要途径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即“学为中心”或“以学为本”。

  在我看来,抓住了“以人为本”这四个字,就是抓住了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核心,也就等于抓住了教学活动的方向盘。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如果教师应用得当,无论是语言建构、审美、思维,还是文化传承,都可以从中找到支点。关键的问题是,教师是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还是以自己为核心来灌输理念。在教学中,我只做了一件事——给学生构建情境,其他则完全交给学生。既然徐志摩是从康桥开启了诗的人生,那么,学生为什么不能从《再别康桥》找到某种心的契合?如,诗歌体现出“郊寒岛瘦”的气度,那么至于是诗人形体的瘦、是文字的瘦,还是情感的瘦,则让学生自己来讨论、来思考;“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我在教学中通过语言描绘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然后,对于“新娘是快乐的、是憧憬的、是忧郁的……”的想象与判定,则将空间留给了学生。

  三、中学语文课堂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

  途径一: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交融

  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依赖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则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具体化、实践化。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既要指向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又要体现本学科独特的学科作用。

  如,《荆轲刺秦王》这一课,‘对于渗透学科核心素养来说,较适于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文化传承与解读能力,同时也适宜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是割裂地一项一项地渗透和培养,还是交融在一起进行渗透引导?显然,后者的敢率更高。整篇文章,作者能够在描写传神生动、给读者以即视感(画面感)的基础上,又能惜墨如金,充分展现古文学的妙境。如,“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仅仅用22个字即把整个故事发展的历史背景交代完整。再如,“……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不足百字,却能给人带来丰满的画面感和搏斗中的急促感。在教学中,我使用讲授法和讨论法对学生开展古文解读教育,同时也渗透了语言建构、文化传承及文化基础的教育。之后,我使用体验和分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模仿和改写文章中的精彩段落来渗透语言应用及自主发展的培养。总的来说,对于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交融,教师心中要条理清晰、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则又不分泾渭、浑然天成。

  途径二:解决抓关键速是抓全面的问题

  有些教师一直将“核心素养”看作是“综合素质”的代名词,以为“核心素养”的出现是为了更“时髦”。这种理解显然是错误的,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说起理论来,条条有理,串成一串;教学实践中,心中没谱,散成一片。教师不能通过抓“关键”去带动“全面”,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难免会出现精力不足、捉襟见肘的固态。

  如,讲授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首先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是“既好懂、又难懂”的,易于理解的是作者鲜明的思想态度与情感,难于理解的是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独特的笔法。我在教学中,主要通过阅读指导、情境构建、师生互动和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同时训练他们的学科思维能力。为了能够便于学生深入文本,我在教学中,通过多次“暗示”(如,引导学生注意“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发掘出文本中所蕴含的“爱国”、“悲愤”、“追求”、“赞赏”等等一系列复杂的情感。在这方面,我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但对于拓展性学习,如,探究文章的历史背景等,我则让学生们通过课后的自主学习来完成,没有在课堂上展开。

  途径三:满足个性化与普世价值

  当代的教育强调个性化教育,这也要求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反映出学生的“个体需求”。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核心”过于偏离社会的普遍认可及时代的需求显然是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的。因而,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既要具有鲜明的个性.又要具有普世的价值。

  如,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从公认的角度来说主题非常明确,就是曹操希望得到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方面,对这首诗可以着力于培养学生“审美鉴赏”、“文化解读”方面。在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发展其审美的创造力和解读的多元化,我组织学生对这首诗展开讨论,引导他们大胆发表自己对诗歌和作者思想的理解。如,有的学生从“历史(其实是小说《三国演义》)”的角度认为,曹操不是求贤若渴为国为民.而是“网罗”人才用于政治斗争,而且“他的斗争是非正义的”:有的学生则认为曹操是通过诗歌的形式完成了一次政治“做秀”,其实他并不真正诚心对待人才,比如,他对徐庶、荀或、华佗(还是从《三国演义》角度)……虽然学生可能把曹操的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等同了,但通过开放式的讨论与表述,学生们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得到了训练。在课程的收束阶段,我通过表达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的思想回归到诗歌的普世价值上,即作为一个政治家或者管理者,像周公一样尊重人才和渴望人才还是必要的值得点赞的品质。

  总之,本文所探讨的中学语文课堂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只是“一斑”而已。笔者希望通过本文抛出一块可以引“玉”的“砖”,能够通过对自身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分析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与参考,并能得到大家的批评与指导,从而共同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D].《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1)

  [2]李晓东.学科核心素养的“通”与“同”Ⅱ].《教育家》,2016(27)

  [3]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D].《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1)